西北荒原,戈壁腹地。中核华辰甘肃项目施工二队全体队员发扬“闻令而动、勇挑重担、敢打硬仗”的优良作风,365天“在岗”,24小时“在线”,赶进度、查质量、盯安全,像骆驼刺一样扎根戈壁,践行使命,用青春绘制强核筑梦的美丽画卷。

王银:“再难也要坚守阵地”
王银,施工二队一位技术娴熟的电工老师傅。
2002年11月,转业后的王银成了一名电工,面对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技术参数,他一度焦头烂额,无处下手。“再难也要翻越眼前这座高山!”憋着一股劲,王银迎难而上,埋头苦学,习得了一身过硬的电工技术。
2018年4月,入职不到2个月的他,在一次日常维保中发现现场5号塔吊下的一级配电箱电流异常,这立即引起了他的警觉。凭借经验,他判断是漏电保护设备出了故障,若不及时解决,极有可能发生短路导致整个片区供电系统瘫痪,不仅耽误工期,还有可能引起安全事故。出于对工作的高度负责,他立刻将该问题上报,并要求停工检修,开展隐患排查。
检查结果显示,因漏电保护设备出现破损,导致电流异常。这次及时有效的隐患检查处理,也让这位大家对这位“新人”刮目相看,王银也成了大家认可的“信得过”师傅。
4年来,王银总是冲锋在一线,面对难关,一句“我是共产党员,也是退役军人,既然选择了这一行,再难也要坚守阵地。”表明了他的决心与态度。

许建军:“等待解决不了问题”
2020年6月,由于工作需要,许建军接过父亲的接力棒,从烟雨江南转战塞北荒原,加入施工二队,成为一名新时代核工业人。
从踏入这片热土的那一刻起,他就下定决心,要沿着父辈的足迹,在茫茫戈壁干出一番事业,用行动践行强核强国的伟大使命。可当第一次来到项目,眼前的画面却让他震惊了好久,望着那细碎的山石、焦黑的山坡、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以及零零星星的骆驼刺,许建军内心泛起了嘀咕,但一想到自己父亲毕生的信念以及核工业先辈们曾经付出的青春、流过的汗水甚至献出的生命,他告诉自己,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,要践行当初在父亲面前许下的承诺。
沉下心来的许建军主动出击,快速适应戈壁滩的生活节奏,面对缺材料、缺人手、疫情反复等带来的压力,他暗下决心“等待解决不了问题,必须按时完成节点目标。”
带着这个决心,许建军白天研究施工方案,协调各方资源,晚上指导混凝土浇筑,确保安全质量。为有效推进建设进度,施工二队结合项目点多面广的实际,整合专业技术人员,划分4个作战区域,进行分区攻坚。面对结构复杂,管线交叉的项目结构,许建军以身作则,带头“点起火把作战”,经常把图纸带到现场,一一对照做好记录,每天都背不沾椅、手不离图、脚不停步,很快把数百个房间结构熟记于心,成为“图纸一口清,工法一手精”的施工能手。
在许建军的组织下,施工二队承建的多个项目均超目标完成节点任务,收获了业主方多份表扬信,“有他在,大家心里都踏实了”是队友们对他最大的认可。

薛文博:“没有这些绝活可不行”
对于薛文博来说,无论在什么岗位,无论干什么工作,成为一名光荣的筑核人,是他对人生的一种选择,更是他内心深处的强烈渴望。
2020年7月,大学刚毕业的薛文博义无反顾地选择成为一名核工业建设者,“能将自己的成长融入祖国的繁荣复兴,我非常荣幸。”薛文博坚定地说。
刚到项目部时,薛文博被安排到了技术部,但当他了解到队里人手紧张时,又主动请缨下队援建。虽然队里人少事多,但大家都不曾抱怨,而是埋头苦干,力争一次把事情做好,这也似乎成了大家对强核使命的一种本分和自觉。负责做资料的薛文博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,也逐渐沉浸于此。
“资料工作是个细致活,每一个数据都要真实准确”。薛文博主要负责统计数据、方案评审、文件签发等工作,单一、枯燥的工作内容不仅没有使他烦躁,反而养成了他专注的性格。把每个步骤和细节做好、做细、做实,成了他对待工作的基本标准。时间一长,薛文博便总结出“稳、准、活、细、慢、轻”六字箴言,他自信地说:“要干好工作,没这些绝活可不行”。
凭借踏实的干劲、坚韧的毅力,薛文博逐渐褪去青涩,成长为技术骨干,扛起了生产攻坚的大旗。当问到成长感受时,他笑着分享“多经历一些磨砺和锻炼,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”。
无论是技艺精湛、善攻难关的退役军人王银,还是千里奔赴、赓续使命的苏南硬汉许建军,亦或是脚踏实地、甘于磨砺的雏鹰薛文博,他们只是筑核人中的一份子,在这里,还有无数华辰人坚守岗位,用青春书写着忠诚、担当和使命,用行动践行着强核报国的铮铮誓言。